笑到以太战最后容之谁将坊扩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块链行业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以太坊这几年的发展让人印象深刻。记得三年前,以太坊还常常因为高昂的gas费和网络拥堵被人诟病。而现在,当我们站在Devconnect这个年度盛会的门槛上,不禁要感叹:扩容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行业格局。 在今年9月的新加坡活动中,我有幸见证了行业顶尖项目创始人们的一场精彩对话。与会者包括来自Celer、zkSync、Arbitrum、Scroll、Polygon和Celestia的重量级人物。他们的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,扩容之战才刚刚开始。 Alex Gluchowski(zkSync)直言不讳:"我们离目标还很远。"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:目前所有Layer2的总吞吐量才达到以太坊的5倍左右,日均交易量约50TPS。"想象一下,如果突然涌入100万用户,这个系统会立刻崩溃。"这番话让我想起2017年底加密货币热潮时的拥堵场景。 在讨论中,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了扩容面临的三大挑战: 首先是数据可用性(DA)。Ed Felton(Arbitrum)打了个比方:"以太坊最初的设计就像一辆跑车,根本没考虑载货需求。"现在要为它增加存储容量,确实需要一番改造。 其次是执行效率。Ye Zhang(Scroll)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细节:"两三年前,人们甚至无法想象EVM能在ZK中得到验证。"而现在zkEVM已经成为现实,这让我想起第一代iPhone问世时的技术突破。 最后是互操作性。Mihailo Bjelic(Polygon)的比喻最为形象:"我们希望Layer2能像互联网一样,成为一个互联的信息网络。"这让我联想到早期的互联网,当时不同网络之间也难以互通。 Nick White(Celestia)提出的模块化概念引发了热烈讨论。他认为模块化就像乐高积木,让开发者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组件。但Ye Zhang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顾虑:"这就像装修房子,理论上你可以随意更换水管和电线,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无数兼容性问题。" Alex则展现了一贯的激进风格:"我们需要勇于尝试。就像以太坊当年敢于突破一样,我们也要突破现有的框架。"这番话让我想起科技界的一句老话: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。 关于Optimistic Rollup和ZK Rollup的争论尤为精彩。Ed Felton坚持Arbitrum的选择:"就像买车,我们选的是性价比最高的车型。"而Ye Zhang则反驳:"ZK就像电动车,虽然现在贵一些,但代表了未来趋势。" 这场辩论让我想起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的历史。有时候,技术优势会逐渐战胜短期成本考量。 在讨论尾声,各位创始人分享了他们的近期计划: 作为一名见证者,我最深的感受是:扩容技术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,而不是短跑比赛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同的技术路线可能会找到各自的细分市场,就像互联网既有光纤也有5G一样。这场Devconnect活动前夕的讨论,让我们得以一窥区块链扩容的未来图景。 [编者注:本文基于IOSG Ventures在新加坡举办的圆桌讨论整理,为便于理解,部分技术细节做了简化和类比。]扩容先锋们的圆桌对话
扩容的三大瓶颈
模块化区块链的争议
技术路线的选择
展望未来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11.1 比特币年内能否突破35000?市场走势深度解析
- 当NFT遇上碎片化:一场注定昙花一现的资本游戏?
- 比特币能否重振雄风?关键信号预示牛市将至
- 重磅!Manta Network为何选择拥抱Polygon CDK?
- 这轮牛市为何冷清?比特币的散户们去哪儿了?
- SOL突破30美元后:解析Solana的百元之路
- 李隆:数字货币市场观察 - 10月18日比特币和以太坊走势解析
- Web3时代的身份革命:MixTrust如何重塑数字金融生态
- 当加密企业玩起恒大式杠杆游戏,我们该警惕什么?
- 如何在加密货币市场挖掘下一个百倍币?这些关键指标你必须知道!
- 市场风向变了?聪明的资金正在悄悄布局
-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:熊市反弹还是新周期前兆?
- 比特币投资心理学:为什么你总是被主力割韭菜?
- 加密行业风波再起:DCG强力反击指控,Base拥抱开源精神
- 房产投资新纪元:ESTATEX如何用区块链重构房地产金融
- 比特币暴涨启示录:当ETF曙光遇见市场狂热
- 以太坊反弹临近关键分水岭,1640美元成多空必争之地
- Avalanche遭遇寒流:2023年第三季度表现不尽如人意
- RNDR币:元宇宙赛道的新宠,能否创造百倍神话?
- SUI价格跌至谷底:是抄底良机还是深坑?
- 搜索
-